12月24日学术报告:宇宙早期的核物质状态和反物质寻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0浏览次数:33

学术报告:宇宙早期的核物质状态和反物质寻找
报告人:马余刚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报告时间:12月24日(周二)上午10:20,地点:物理系南楼203
邀请人:蒋维洲

摘要:
对于我们所身处的物质世界起源,现代物理学认为它是起源于约150亿至200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在宇宙的爆炸后的几个微秒后,温度下降到几百MeV,产生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状态。相对论原子核之间的碰撞提供了在实验室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的唯一手段。位于美国纽约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自2000年运行以来,已获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包括夸克-胶子等离子的发现。伴随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的后期发展,反物质原子核也会随之产生。在这个报告中,我将描述RHIC所发现的宇宙早期的核物质状态以及首次观测到的反物质超核和迄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反α。

报告人简介:
马余刚,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核物理研究室主任。兼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国际无中微子双β衰变合作组理事,亚洲核物理联合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核学会核物理常务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Nuclear Sciences and Technique杂志主编、核技术杂志主编、Nuclear Physics News国际编委、Chin. Phys. Lett.、Chin. Phys. C与Nucl. Phys. Rev.等编委。主要从事中高能核物理和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前沿研究,在核物质的液气相变、夸克-胶子等离子相变、反物质探测等前沿课题做出国际影响的工作。已在国内外包括Nature、Science、Phys. Rev. Lett.等SCI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奖励或荣誉。
XML 地图